2018
10

台灣劇場2.0的落實

Taiwanese Theater 2.0 and Its Embodiment

Supporting local talents and technology through the funding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buildings is the only sustainable solution.
/ By Austin Wang

 

我在2009年出版的「藝起南方」一書中也寫了篇「台灣劇場2.0」(註1)介紹了衛武營藝術中心的建築特色及未來期許,今天看來仍具有參考價值,足見十年來台灣表演生態改變不大,但隨著台灣戲曲中心、台中國家劇院及今年十月高雄衛武營劇院陸續開幕營運,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幾乎全部集中在臺北的表演藝術的創作、製作生態能量,將會隨著新興場館有引進國內外節目及製作預算而逐漸得以平衡分散,但是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幕以來,先以獨家引進「名牌包」的操作方式吸引南北觀眾南下北上去觀賞,來支撐亮麗的票房,衛武營的開幕節目也似乎不得不採用此策略,中南部人才、創作、製作三缺情況下是可以諒解,但是這種短線操作並不利於生態圈的養成,長期來看,如何藉著場館、經費去開發支撐當地的表演藝術創作、技術人才才是可長可久的經營策略。

隨著表演藝術的演出經費逐漸自中央政府移至各地方政府,幾乎新起的場館節目內容的產生、補助,甚至投資不再來自中央,而是存在於地方、場館各自發揮特色和演出團體發展,中央政府不再用經費去有意無意主導文化品味、方向,落到地方去百花齊放各自表述,中央文化主事單位應將力氣放在構築文化環境解決障礙,如好節目需要先測試、試演,文化部以透過國藝會有試演經費補助,台北市政府也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將閒置的游泳池改成可供大小演出製作的「臺北試演場」,對演出團隊提供莫大助益及節目精進的可能。

文/王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