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

合奏和鳴 繁花自開

Harmony in Ensemble, Brilliance Flourishes Wilingly

/ By Eddie Kao

 

建築的生命性及生成過程
逢甲大學共善樓,從2018年與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KAA)開始發展概念,邁入設計階段,經歷疫情及物料價格瘋狂飆漲,兩年半的緊湊施工,自年初啟用至今,與共善樓經過了一個學期及一個暑假的實體相處,我們好像還在彼此相互認識更深的進展:有很熟悉幾乎視之為當然的;有持續發掘的潛力;有意想不到的體驗;有事與願違的使用情況;也有設計意圖被「歪樓」的詮釋的good and bad(非幾何結構的歪)。如此打開話匣,定調是將共善樓的角色設定為有生命的,從如何的生成,如何成就當下,如何持續變化消長。引述我們逢甲團隊助理蔡少甫以共善樓作為研究對象的碩士論文:「建築常被以無生命觀點或建築師一人看待。但是建築的生成過程非私我的活動,是眾多行動所相伴連結,因不同階段的生成而形成自己的表述,參與者因而在活動中成為建築自身整全價值的因素。因此對判斷主體的了解與定位固然重要,而萌生『自身』的覺知,成為建築生成行動中的實踐圭臬。」此刻分享的焦點不是在「建築物」的「物」,著重於技術性相關分享,我們有機會再聊。

從20多年前水湳經貿園區總體規劃階段,逢甲大學楊龍士榮譽資深副校長代表校方,不遺餘力奔走,於2012年提出購地計劃,2018年取得位於中央公園裡的學術綠廊毗鄰逢甲校園5.7公頃的文教用地。對於這一片土地未來的想像,一路嘗試數回的可行性研究與推敲,其實都沒有定論,沒有拍板。

文/高敬賢(逢甲大學 建設規劃辦公室主任、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
圖片提供/逢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