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如何降低建築蘊含碳排?
How to Reduce Carbon Embodied in Architecture?
Under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s net-zero building policy, priority is to decrease carbon dur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hase, aiming to quickly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 By Tsay, Yaw-Shyan
前言
隨著2024年7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再加上各類公共工程開始檢討納入政策配套,低碳建築的話題逐步升溫,筆者也應主編之邀,於此撰文解說。
其實,林憲德教授早在建築師雜誌2017年12月號中撰稿了「由綠建築到建築碳足跡」一文,而建築師雜誌2023年7月更出版了「零的挑戰-永續及近零建築新趨勢」一書,孫振義教授於建築師雜誌2025年1月號中亦已撰寫了「建築能效標示之國際趨勢與在台實踐」。本文將聚焦於蘊含碳排的方法論與政策配套,建議讀者亦可搭配閱讀上述出版物,當可全面性理解建築碳排的全貌。
建築永續性相關認證與制度
隨著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推行,許多人都開始關注生命週期評估(LCA: Life-Cycle Assessment),許多企業響應政府推動ESG的政策,在撰寫永續報告書之際,除了ISO 14064-1(組織碳盤查)與ISO 14067(產品碳足跡)之外,也出現SBTi、GRESB、TCFD等認證,可說是琳瑯滿目、令人眼花撩亂。
文/蔡耀賢(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圖源/成大建築系林憲德教授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