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2

學習、反省與欣賞

Learning, Reflect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spectrum of architectural thinking decides the energy contained in architecture, not the dimensions of sites or buildings.
/ By Kuo,Chun Pei

 

記述2015臺灣建築獎作品履勘心得的同時,見到國內又一大型公共建築為了某些緣故倉促開館的報導;似乎不久前,台灣中部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一處大型音樂室內空間迸的一聲開張,隨即進入休眠期,默默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業主(通常是政府機關)高興選擇哪個黃道吉日或為了什麼堂皇的理由必須定時開張,原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工程明顯無法如期完工,卻所有人-不分官階大小全數噤聲不語。一時間,所有理性的工程管理標準(經常在工程查核會上聽到的許多「應該如何如何…」)飛灰煙滅,昂貴的工程設施寧願冒著做壞重來的風險,朝著虛幻怪異的目標前進,眾人共同創作的竟是一幅全然另人費解的荒唐景象!原來我國所有的大小建築師都是在這種扭曲的環境下受僱作工。
在述說心得之前,需先向入圍的設計者致意,其設計品質均為以職業建築師身份參與評審的我難望其項背的。

外部意象
建築物如何建立獨特的外部印象甚為重要,甚至可形成一獨立課題。在初審階段,對詠山館飛揚的屋面與周邊環境磅礡的氣氛甚為期待,臨至現場,氣勢果然;屋面以轉角錯位的簡單手法即造出令人深刻的視覺印象,加諸水平大器的戶外平臺與周遭寧靜的樹林共同形塑出靜謐的環境氛圍。當下體悟原來建築形式不僅為本體需要,並且具備統整周邊環境氛圍的能力,設計者對建築外部掌握的能力可謂精鍊上乘。及至室內,為維持彈性與集會的使用效能而留設大跨距的室內尺度。一目了然的空曠卻也減少了視覺的層次感,致未能將戶外驚艷的印象繼續延續,此應非設計原罪,或是其建築計畫使然,但單憑其外部的成就即為佳作。

文/郭俊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