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我的建築攝影啟蒙與歷程
My Enlightenment and Journey in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The commonly used frontal perspective in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may appear simple, but it is deceptively complex. Different viewpoints, angles of perspective, and spatial depth evoke distinct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Sometimes, the moment the shutter is pressed feels unreal-almost as if a universe stretches between myself and the subject.
/ By Yu, Hsiao-Sung
我大學休閒系畢業後讀學士後建築,第一次碰到的設計課題目為住宅,當時的下意識告訴我應該要做出具有臺灣文化的房子,但什麼是屬於臺灣的文化,當時我就拿臺灣的合院作為住宅設計想法,同時設計課老師推薦我可以參閱王大閎先生的虹廬自宅設計,因此開啟我對傳統、現代的建築迷戀,往後做設計時屁股時常坐不住,只想拿著手機出去記錄臺灣各地的傳統民居、廟宇、老城區街道、現代建築等,不過這時候的我還沒有攝影的觀看方式,僅是紀錄少了思考。
在我工作任職的某一天,銘傳大學建築系的徐明松老師看了我分享的照片,建議我應該要多練練攝影構圖,當時內心有點不服氣,但還是默默地深入探索攝影,也因此知道了更多的臺灣著名攝影師。有一次在徐老師的讀書會中,老師分享了日本戰後現代建築與文化淵源時,我被幾張桂離宮、伊勢神宮、丹下健三作品的影像吸引,我不知道攝影師是誰,網路上搜尋,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美國日裔攝影師石元泰博,以及丹下健三非常喜愛的攝影師村井修。老師後來也跟我分享一位非常喜愛拍攝建築及出書的瑞士設計師Werner Blaser,他所拍的東西方傳統建築及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都值得細細推敲,還有我看到陳其寬1963年拍攝一系列路思義教堂施工期間的照片,有包浩斯當時實驗視覺拼貼或解構,也影響我不小。
文、攝影/游筱嵩(建築攝影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