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0

新竹的未來是什麼樣的面貌?

從城市再生到城市治理

The Future Facet of Hsinchu:Urban Regeneration and Governance
“We can’t change the history by demolishing a building, on the contrary, we can preserve it as a warning, so the history won’t repeat. ” ~ Susanne Gaensheimer, Curator of German Pavilion, 2014 Venice Biennale
/ By Kung Shu-Chung

 

新竹這個城市,是一個非常值得以「城市社會學」的多向度研究,以及藉以「城市再生策略」來積極地建構這個老城成為台灣未來的重要軸點城市。一方面,我們新竹舊城區,面對這個經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到解嚴後今天的時空變遷,60多處百年老建築及文化設施富饒古意;而廟宇、32處古蹟及11處歷史建築,以及眷村也都集中分布在舊城當中,的確需要一個積極且適切的再生策略。但也因為新竹科學園區與竹北高鐵新興生活圈的蓬勃與轉移,如何讓新竹舊城心當中所有的歷史文化景觀,藉以我們對於社會文本的研究、城市紋理的梳理、以及空間構築的創新,積極地「參與/介入」這個時代舊城心和社區場所,讓所存在或發生的人、事、物本質得以重新建構,進而觸發創造一個未來的可能,的確是新竹市的城市治理和城市再生最重要的課題!

另一方面,新竹這個城市,也是臺灣高齡少子化社會趨勢中,仍擁有非常多的年輕新住民的「年輕城市」代表!幾十年來,新竹這個城市因為清大、交大、工研院以及科學工業園區之間的教育、研究、實驗與生產等如接力賽式的連結,而自然產生了新竹這個以「知識」為樞紐軸點的新興專業族群。

文、圖/龔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