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

最好的與最壞的等等

The Best and The Worst, Among Others

The greatest risks for major architectural projects lay not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or architects who are not under control, but politicians and the authorities without consistent policies.
/ By Gene K. King

 

臺灣近十餘年來,公家單位的重大建設辦理國際競圖已蔚然成風,在國際建築界也頗受矚目,對我國這個歡迎新觀念,開放國際的參與的態度,印象上應該是正面的,但是近年諸多個案在不同的階段陷入泥沼,又似乎製造了陷阱重重黑箱社會的負面形象。

這些出現困境的國際合作個案,大多是經過國際競圖的程序,但也有經過統包等其他發包形式的,出問題的大多是機能較複雜的建築類型,通常其量體也較為龐大者,如表演廳、展示館、體育場館等機能及使用較複雜的建築類型,所出現的問題都是類似的,到底問題是在國際競圖、國際合作,還是我們重大建設普遍的現象呢?

以我有限的見識和無限的猜測,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最前端的政策與需求設定,以及後端施工時的專業分包的問題,這兩者都可能是無可克服的致命傷,也是我國環境的罩門。

非專業的前期規劃
前段的部份,最大的問題當然是政治,後來上台執政者推翻前朝的政策,以致全案缺乏合理性的就被取消或暫停,此政治問題非本文可討論,所以我要由次大的風險來源,負責執行的公務主辦單位談起。

最普遍性的問題是對前期規畫和需求書Program的輕忽,這其實是全案最關鍵的階段,但我們的規畫階段往往急就章,編列的經費也不足,公務單位又愛介入非專業的主觀意見,外行管理內行(如果規畫單位夠內行的話),這個最該花錢和花時間的階段不願花,反而最願花錢找來所謂專案管理單位PCM,因為可以有人背書,凡事又有人跑腿,但其實除了做文抄公和送公文等Paper Pusher的工作外,大多既不參與規畫與需求書的研擬,也不負責監造,凡事全無責任,更鮮見實質功能,但公務單位往往樂此不疲,更有方興未艾之勢。

文/金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