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
09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從被遺忘到重塑:物質記憶下的都市邊界書寫
以筏子溪為場域的地景再構試驗
近年來,東海建築系將大四、大五設計課程定位為Option Studio,作為大學建築教育的最後一哩路,期望透過不同指導組的研究觀點切入,進一步帶領學生觀點與批判思維的綜合發展。郭永胜(Ega Prathama)選擇臺中筏子溪為設計起點,不是因為這裡的風景宜人,而是因為這片曾經滋養城市、如今卻被遺忘的水域,正是臺灣都市化進程下最沉默卻深刻的見證者。這項題為「從被遺忘到重塑」的設計嘗試,不僅企圖重啟人與水的關係,更透過廢棄物與地景記憶的交織更透過廢棄物與地景記憶的交織,展現了建築作為時間容器的潛力。
文/游 麲(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一條小徑
在臺灣的建築教育氣息下,在評判一個畢業設計是否成立(或是否是好設計)時,目前主流的價值觀是檢查一個作品「是甚麼(What)」,是否是公共議題。在要求下,公共議題成為大部分青年學子畢業設計的主要內涵,「建築」是服膺議題的結果。在接近畢業設計的終點時,青年學子迴避不了內心對追求建築設計形式的欲求,於是,評圖場上時常看見學生在滿足自我與面向公共之間的掙扎;這樣的掙扎一路發展至我們社會上的公共環境、建築設計的現象。在集體意識下,因為害怕教出自私的人,「為自己做設計」在臺灣的建築教育場合是敏感的,因為人不相信一個人在實現自己熱愛的事物時,也能同時兼具發自內心關愛著具有宇宙性的普世價值。兩者不可能並存。
文/趙奕翔(東海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趙奕翔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