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
09
淡江大學建築系
放下:積極性的課程規劃之核心
學過建築史的同學一定讀過20世紀初包浩斯的故事。一戰後,德國政局混亂,街頭充斥著暴動與武力對抗,但也出現了民主立憲的改革。在黑暗中,一群知識分子在小鎮威瑪(Weima)將理想付諸實踐,進駐一所舊工藝學校(威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創立了「國立建築學院」(Staatliches Bauhaus)。首任校長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宣示要結合美術、工藝與建築,展開嶄新的教育改革,這所小學校以創新的理念震撼了戰後歐洲的教育與產業界。
幾年後的第二任校長邁耶(Hannes Meyer)積極參與左派社會行動,鼓勵學生挑戰舊體制與思維,導致包浩斯與當時的德國政界及資本勢力產生衝突。他辭職後,由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任,雖致力恢復工業理性的建築教育,卻為時已晚。包浩斯失去了政界與資金的支持,也不被納粹接受。在納粹眼中,包浩斯的理念與作品屬於異端與劣質。最終,面對政治整肅的壓力,邁耶去了俄國繼續發展他的左派信念,密斯·凡德羅與葛羅培斯分別前往美國,投入學術與專業領域,開啟美國現代主義的風潮,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建築教育。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許多回到學校當老師的人,心中都有一間理想的包浩斯等待他去實現。
文/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