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
漂蕩與韌性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的策展
Drifting and Resilience – The Curatorial Approach of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We hope the architecture showcased in the Taiwan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Taiwan but also serves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observer and critic.
/ By Hsueh, Cheng-Luen
「不僅我們個人相信它們,而且我們集體相信它們⋯」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討論人類進化,是透過說故事的能力、相信故事,形成集體對於「虛構現實」的信仰(國家、公司、貨幣、宗教、人權、法律制度等等),讓智人得以在更大、更靈活的群體中的組織與協作,體現成為各種主宰了地球的智慧intelligence。
臺灣集體的信仰,宗教信仰之外,若要尋找一個能夠與國際對話、足以代表我們集體特質的主題應該就是對於「台積電」的信仰。作為全球晶片供應鏈的核心,台積電早已超越了科技或股票市場上的投資,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集體意識與日常生活,與個人財富、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層面緊密連結。從川普2.0的關稅、臺積電赴美設廠的討論、在Covid疫情期間晶片成為交換疫苗的談判籌碼,在當前美中冷戰、全球地緣衝突下,晶片彷彿成為一種信仰,一種我們願意為其付出龐大代價的價值核心。我們也願意為了這個「護國神山」,以極大的空間、能源、水的資源來換取它對於我們生活、未來安全感的寄託、或是民主體制的庇護。例如,在臺南的七股郊區,為了因應晶片生產對綠能的高度需求,原本漁塭濕地被轉化為大規模的光電場地景。
文、圖/薛丞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暨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