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

聯合大學建築學系



建築設計中記憶與尊嚴的雙重回應

 

在臺灣,建築師的創作往往與當地社會、環境緊密相連。今年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畢業班,提出兩件設計作品——翁晟郁的「序幕。敘幕。續幕」與田亦山的「漫魚海岸」。這兩件作品分別關注漁港文化的再生與高齡社會的照護需求,不僅展現了年輕建築學子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深刻思考,更顯現了建築設計回應社會需求的使命。一年六次的評圖,當我站在這些作品的空間敘事中,彷彿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力量,那是一種回應時間的力量,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這篇文章,將以這兩個設計案為核心,進行一次反思,來看見建築作品中隱含的社會責任與情感價值。

翁晟郁的作品專注於臺灣即將面臨的超高齡社會挑戰,設計了一座整合日照中心、長照中心與安寧病房的獨立照護建築。作品試圖突破傳統醫院附屬安寧病房的空間限制,創造出如聚落般錯落有致的療癒空間,讓長者能在自然環境中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田亦山以「漫魚海岸」為題,重新召喚這座漁港的存在意義。他從「慢魚運動」這個概念出發,提出對於工業捕撈與快速消費文化的反思。設計上,他並未急於填滿或追求高效,而是選擇讓空間回歸自然節奏。他將原有的魚市場轉化為多層次、讓可參與的公共場域增多,並規劃如市集平台、教育工作坊與觀景台,讓不同的使用者在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文/吳桂陽(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