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6

與張肇康的師生緣

My Mentor Chang Chao-Kang 

His knowledge, passion and personality broke up the boundary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student. My view of architecture was enlightened, and I realized that architecture is not an isolated profession, it asks for commitment and actions.
/ By Wallace Chang

 

自從建築脫離了土地成為空間概念的載體,彷彿「現代性」是單以功能定義,再沒與地域及或生活相關;而一直在追尋「中國建築」含義的幾代建築師,自梁思成到貝聿銘,均接受過西方建築教育,往往以西方「建築」的理解為出發點,側重以「型態」(type)為基本語言,又或以「型式跟從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為基調。 在這種以西方視野為本的角度來探索「中國建築」現代性的結果,在過往的實踐中出現過仿古的「大屋頂」建築型態,也嘗試過借用「幾何構成」的功能性園林建築。誠然,這些嘗試都是建基於「現代建築」以西方理論為本的抽象前設,即不必扎根本土,也毋須回應生活特質。 當中與貝聿銘、王大閎等同輩的第二代華人建築師張肇康先生(C.K.Chang)在經歷了留美學習、實踐,在臺灣建造「東海大學」、「農業展覽館」、「嘉新大樓」及在香港設計了「太平行大廈」、「陳樹渠紀念中學」等多所建築後,在往返美、臺、港等地的建築經歷及對「中國現代性」的反思後,C.K.開始從建築營造的實體中,開始領會「中國建築」的現代表達並非西方建築所側重的「形體」或「功能」,而是生活的詮釋,也即是如何體現貫穿傳統與當代的建築思維,而其道法的載體就是結合當地民間集體智慧的日常居所—傳統民居。

文/鄭炳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