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

《美學細數》

1

與「臺鐵美學」相遇

 

長期下來「臺鐵美學」一詞已成為了一個特定名詞,或可說是帶有負面意涵的名詞。由於我母親曾經在臺鐵工作過,我也算是一位臺鐵子弟,因此每次聽到對於「臺鐵美學」的批評時,內心總是有些感慨與不捨。而就在2019年時,原本以大眾運輸為擅長的臺鐵,想要改變形象地推出了觀光列車,結果相片一公開,社會一片譁然,臺鐵再度遭受到了各方強烈的輿論批評,此時「臺鐵美學」很宿命地又成了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針對此個案,我個人也認為爭議極大,因此就於事件發生後幾天的2019年2月25日,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版,投稿了一篇「深入日本觀光列車談臺鐵美學」之讀者投書,之後這篇投書於3月8日,被《Taipei Times》以英文版再刊登一次。我當時乃冀望藉由具體的建議,讓臺鐵能深刻體認到問題的核心,並有所改善。就在報紙刊登後的幾天,我接到吳漢中老師的電話,問我是否願意加入臺鐵的美學小組,我那時心裡十分納悶,臺鐵除了「運工機電」外,怎麼會多了美學小組?當然基於對臺鐵的情懷,就馬上答應了。

文、圖/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

 


1

慢一點

 

每次回故鄉新竹準備開車上路回臺北,「路上慢一點」就是母親站在車窗旁說的一句話,這也是我此生最愛的一句話!

現實生活中,人總在時間與空間之間追逐平衡,尋常在工作行程中,因為被速度控制而忘記停下腳步聽聽風看看景,直到人生越過中線才驚覺青春沒有售價的意義,也才感覺身心大不如前的殘酷,於是人們開始認知減法生活方式的必須,但宿命已經追不回年少的夢想,就像讓自己的人生塞車在不該遠行的計劃之中,我們虛度了太多不必要的浪費而不浪漫,美好的人生其實可以慢下來,一點一點積攢成生活習慣,讓生活慢一點再慢一點,捨棄日子中不必須要有的快,我不要FB,我沒有IG,我更不害怕AI時代的到來,一個人的慢可以慢出空間,從前慢,一生只夠好好做一件事,想一個人,現在數字時代的快,卻模糊了所有!

文/陳俊良(臺灣藝術大學文創所博士)

 


1

從一場美學災難到美學復興的臺鐵車輛演變史

 

也許很少人知道,臺鐵導入美學設計的轉機,竟然是從一場火車設計的美學災難開始。

在2019年2月21日,臺鐵局長張政源公開了耗資近7,900萬臺幣整修的環島觀光列車給新聞媒體。這批車的內裝設計亮相之後,臺鐵收到了滿滿的罵名,輿論網路一面倒的抨擊這是「臺鐵美學正常發揮」、「臺鐵不意外」。這些車的內部雖然有高級商務座椅、餐車吧檯與餐桌、卡拉OK等休憩娛樂設施,但整個完全沒有設計的內裝,鮮藍色的座椅配上草綠色的頭巾,外加許多驚悚的壁貼圖案,讓社會大眾完全傻眼這是斥資數千萬的成果。

事實上,這次的觀光客車翻修,主要是因應結構改善來施作,扣掉這些外觀硬體的花費後,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經費可以做多餘的設計;車內的座椅雖然要換新,但是也沒有特別挑選顏色,因此才會沿用原本的基調,全案以改善車輛本身問題為主。

文、圖/洪致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臺鐵美學小組委員)

 


1

體驗美學:以人為本的臺鐵

 

臺鐵,這個超過百年的公共服務企業,承載著無數臺灣人的回憶與日常。在早晨通勤的擁擠列車中,或者在午後的返鄉旅途裡,火車一直是臺灣人生活的一部分。火車穿梭於臺灣的山海之間,連結家庭與工作,帶著無數的情感流動。然而,隨著時代推進,臺鐵逐漸面臨新的挑戰。基礎設施老化、服務品質下降,再加上更多現代交通方式的出現,讓臺鐵的節奏顯得落後許多。自然災害頻繁,從地震引發的山崩到颱風中斷路線,臺鐵的交通系統也承受著極大壓力。

臺鐵認識到,僅僅維持現狀已經無法應對這些問題,品牌重塑與現代化已是必然的選擇。於是,臺鐵成立了「美學小組」,藉由重新設計品牌形象與乘客體驗,迎接全新的未來。不僅要讓表面煥然一新,更是著眼於文化的根本轉型,從務實、安全的基礎上,走向一個以乘客體驗為核心的現代服務平台。

文/林昆穎(豪華朗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