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8

「實」擬「虛」境

Real Virtuality – Paradigm Shift Base on Material Behavior
/ By Pai Chien-Shuo

 

以材料真實性為主體的典範轉移

引言
建築史論家Mario Carpo所述的「第一次數位轉型」時代,建築形式被解放,亦帶動營造技術之發展;然而以影像模擬為主導的設計模式,及因技術多樣而複雜化的專業分工,造成創作與生產之間的斷裂加劇,建築設計的人文向度與真實性備受質疑等問題。
「科技是答案,但原來的問題是什麼?」(‘Technology is the answer, but what was the question?’) Cedric Price的經典問句,暗示著「創新」並非來自毫無根據的憑空想像,或缺乏問題意識的盲目追求。

本期「建築相對論」專欄第一部分《「實」擬「虛」境—以材料真實性為主體的典範轉移》試以運算思維與材料物質性的觀點論述當代建築設計的面向;承接「實擬虛境」的概念,第二部分《必要的冒險—突破邊界的設計研究》則透過訪談Jenny Sabin,Anna Liu與李綠枝三位女性建築師,對照Jenny Sabin Studio, Tokin Liu 與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三組長年累積的實驗性作品,探討以人、材料,及環境為本的設計研究,及這類設計方法在實務上成為常態的可能性。

近二十年來,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呈指數性成長,透過多樣化的載體及應用,已全面滲透至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改變了從日常社交到政治經濟等人類行為的脈動。建築這個向來發展遲緩的領域,還來不及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前進,卻出現一種「向後退」的趨勢;當Rem Koolhaas 甫宣布201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計畫,立即引來Patrik Schumacher的嚴厲抨擊,甚至在兩年後說出了:「關掉這個雙年展吧!」的評論。Schumacher直指近幾屆的策展團隊,戴著人文關懷這種政治正確的假面具,保守地談論過去,而摒除了雙年展的重要任務:關注新世代建築與文明進程之間的辯證,以及傳遞一種揭示未來的宣言。

儘管Schumacher的極端言論,被視為少數前衛建築師們的曲高和寡,於此同時,全世界有一部分主流建築師正追隨著Zaha Hadid及Frank Gehry等事務所在上個世紀末研發出來的工作模式:以非線性幾何造型作為建築空間形式。建築史論家Mario Carpo 將這波90年代以降的設計潮流稱為『第一次數位轉型』(The 1st Digital Turn)。這是以曲線為主角的時代,其發展源自於建築師們對哲學家德勒茲《The Fold:Leibniz and the Baroque》一書的誤讀,正巧遇上Spline曲線建模工具的崛起與盛行,讓這美麗的錯誤開啟了20年的風潮。

文/白千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