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9

自然與都市的辯證性

關於新竹隆恩圳藍帶親水空間設計

The Dialects between Nature and Cities—Design of the New Long-En Aqueducts, Hsinchu City

The remodeling of the aqueducts sets the goals of resource protection, waterway affinities, as well as traffic among other urban issues. Beyond political concern, it is about the values developed in the society as a whole.
/ By Lin, Ching-Chuan

 

隆恩圳的改造必然要面對綠色資源保護、親水性、和交通運輸等城市議題的挑戰,這些從某個角度而言是所謂的政治正確的、也是當下台灣越來越信仰的價值觀。


對於一向擅長以時間創造空間的田中央而言,直觀地滲透到基地的時空,和在場生活的本質是獲取設計想像最真實的途徑,且總能在真實中逃離俗套的制約,創造一種超現實的日常經驗,與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和政治正確的設計價值觀保持距離。

然而隆恩圳藍綠帶改造的設計中,田中央在相對上缺乏孵化時間,以及無法以在場的生活經驗滲透來看見地方,甚至開始跨入一個由資本主義遊戲規則建構的城市,田中央如何展開新的一頁是個值得觀察的課題。


改造前的隆恩圳是一處神秘的城市空間,如同城市中的隱形空間,在三民路中的一道圍牆(其實城市中像這樣的圍牆何其多),最根本的關鍵是這裡被數十年來自然生長的樹木填塞了綠帶、遮蔽了水圳、也阻隔了兩側社區的關係。

隆恩圳的改造必然要面對綠色資源保護、親水性、和交通運輸等城市議題的挑戰,這些從某個角度而言是所謂的政治正確的、也是當下台灣越來越信仰的價值觀。然而,經常也因為回應這些價值觀的答案太過明確,使得設計的想像受到制約,而陷入刻板化和貧乏化的僵局,導致計劃本身未必建構在理性辯證的設計思考,例如對於樹木和其中生物棲地必須全數原地保存的制約,卻極少考慮對於樹種與樹群如何融入當代地區生活;對於親水形式想像的制約,水體的水質、水量、和功能等基本條件較少著墨,卻一味追求表面上的親水形式。

文/林靜娟 圖/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