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8

ARCH—NEXT

期待「建築師」扮演新世紀台灣建築與環境優化的推手

ARCH—NEXT, TAM Being the Catalys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ahead, the difficulties and transformation
we’ve experienced over the past 40 years drive us to have thorough and
objective contemplation upon the future.
/By Monica Kuo

 

成長變遷—反映時代動脈
恭賀《建築師》發行滿500期!走過40年,雜誌扮演了專業者與相關政策之意見平台,也是展示平台。
筆者自1980年代回到台灣後,曾有幸受邀加入《建築師》雜誌之編輯團隊,當時是唯一非「建築」背景之編輯委員,猶記每月會開編委會近身和建築前輩們學習,這段時間讓我得以半局外人之角色較客觀清晰地認識、了解台灣建築設計界與建築開發界之相關實務問題。

而也真正感謝昔時之社長潘冀先生及主編李乾朗先生有此視野與格局願意邀請一位年輕又無台灣建築背景之景觀設計師參與編輯工作,而當時之雜誌社仍在建國南路巷弄中之公寓建築內。
而今建築師公會、雜誌社也更茁壯發展,有自己的資產、寬敞的空間與豐沛的人力資源。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過去500期之雜誌報導也呈現了階段性之風格與使命,同樣也面對社會及資訊開放後不同之挑戰。

就個人參與過之經驗以及近25年來之發展大概可看到「建築師」之成長有下列趨勢:
1975~1985
這草創萌芽期由許仲川先生發行了第一期的《建築師》雜誌,由於雜誌社在數位典藏面仍未盡系統性之歷史文獻收集,能找到資料較少,但從黃承令先生、李乾朗先生之研究與訪談中了解到草創時期反而集結了許多有視野熱情之前輩建築師參與,而因創立之初對各項問題、政策、法令及與相關都市議題鏈結之光譜。

文、圖/郭瓊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