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05

八德中正堂再生
一元創合 / 何黛雯、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

Bade Zhongzheng Hall Historical Building Regeneration Plan
Wilderness Primitive Construct
攝  影 一元創合提供
地  點 桃園縣八德市重慶街53巷2號
面  積 基地面積/1,214m²
     建築面積/629m²
     總樓地板面積/1,026m²
層數高度 地上二層
     高度/10.3 m
設計時間 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修復)
     2010年4月至2014年11月(再利用)
施工時間 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本體)
     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再利用)

創建年代歷程
八德市中正堂原為民國53年(1964年)由國防部陸軍總部的軍中同袍儲蓄會,擇附近陸軍訓練基地旁土地,建造了軍中「文康」及「保健」中心,做為軍中官兵休閒娛樂之場所,同時開放眷村眷屬及當地居民可購票觀賞電影之場所。自60年代以來,中正堂已成為桃園地區民眾看電影或集會的共同生活記憶空間,具備軍眷區的外部性格。雖名為集會堂,但實質上其作為戲院功能之形制,外觀風格表現出臺灣現代建築的樣式,呈現阿兵哥設計構築的軍工建築營造水平,亦延續戰前裝飾主義及現代主義建築樣式。

歷史環境脈絡
八德市中正堂所處位置於日治時期堡圖上為「大湳庄」之「湳底」,從地名上可以了解過去因地質泥濘積水而不易開發,後因戰後桃園地區軍事設施佈設及眷村進入而逐漸形成的聚落。80年代工商業崛起,地處桃園往大溪、鶯歌必經處,即四號省道(介壽路)旁,因此目前大湳地區已發展已成桃園八德市人口最密集之區域。

保存價值意義
八德中正堂保存價值主要集中在都市發展脈絡與軍民共同記憶的意義上,台灣戰後的整體空間發展,基本上是隨日治時期既有的都市規模繼續發展,但當時大批國軍及軍眷集中之處,則在前述脈絡之外,各自發展出城鎮,如龍崗、左營及大湳地區等,八德中正堂便是在這樣的都市發展脈絡下所興建,為都市發展史下的戰後新興聚落。同時台灣在戰後獨有的眷村文化,在台灣社會中突顯出其異域之風格,原屬軍事設施的中正堂讓眷村居民之介入使用,也讓中正堂的空間意涵更加豐厚。然而,中正堂週邊都市變遷快速,陸光四村等多處大規模眷村隨著改建,原有的社會網絡也不復存在。因此中正堂被期待作為重新整理都市與社區關係的載體,且不只是眷村文化之蘊含,更是多元文化的包容與負載的代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