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

「天空之城」抑是「海市蜃樓」-國際競圖的連鎖效應

Chain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ompetitions—Mirage or Castle in the Sky?

Considered individuall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are often staged without seeing the conditions of policies, professionalism and industries among other social issues in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 Orated by J.J Pan+Su Chung-Wei, Compiled by Liao Chi-Jian

 

國際競圖是台灣近幾年常被提起、卻也最具爭論的建築議題之一,近十多年來台灣備受矚目的重大國際比圖不勝枚舉,包括「高雄世運主場館」「台灣塔」「臺中國家歌劇院」「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國家會展中心—南港展覽館擴建」「機場捷運A1車站暨C1/D1聯開大樓」……等,然而,在這些國際競圖中脫穎而出的作品,能真正觸及人文涵構及都市議題的卻寥寥無幾,而主辦單位耗時費力的籌辦成果,也僅能繼續推崇設計者的國際知名度與專業成就,得獎作品對於在地文化的融合度大都流於空泛的表象鋪陳,無法深入台灣城市的真實內涵,誠屬可惜。

這些國際競圖在結束如煙火燦爛的遴選之後,進入真槍實彈的設計階段與工程施工,亦屢屢產生問題,無論是後續執行、大幅修改、施工延宕、契約仲裁等爭議,產生猶如骨牌崩塌般的連鎖反應,不僅成為近年建築界極為關切的議題,也提醒了我們一個明確的事實……國際競圖不應是以點狀的思維模式來處理,而是要考慮政策、專業、產業以及社會等條件下,以縱橫捭闔的視野做整體考量,才不至於在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中,削弱其預期效益。

文/潘冀、蘇重威
圖文彙整/廖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