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南島語族群建築的生態適應表現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Austronesian Ethnic Architecture
Tao people reside on oceanic islands, confronting various ecological challenge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Through gradu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y strive for self-sufficiency, attaining a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rapport with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By Hsu, Sheng-Fa
受劇烈氣候變遷影響,當代人們開始積極思考友善生態環境設計的必要性,回頭向長久適應周遭生態環境孕育而生的傳統地域性建築學習乃日漸受到重視。傳統地域性建築多半都是立基於所屬群體的傳統文化思維中善用自身既有技能與周邊環境有限資源所呈現出來的。
臺灣多元族群的住居文化中,南島語族群相對擁有較漫長的在地適應發展歷程,這群臺灣多元文化最初的奠基者表現出對應複雜生態環境所衍生的多面貌住居文化體系,諸多融入地域環境的營造生態智慧值得當代人們參考,作為思考如何物力節制並與生態環境取得永續共存之道。
以下以蘭嶼達悟族的聚落及建築表現為例予以說明。 一般聚落擇址在生態面向考慮的條件包含地形、氣候、水源等,並有各種細微的條件偏好差異,但蘭嶼達悟族的聚落擇址大致只考慮地形條件中的灘地與緩坡地兩個因子,灘地關係著向海域索取資源,緩坡地關係著向陸域索取資源,兩者需兼具,缺一不可。
文、圖/許勝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