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城市地標的轉變—漢堡的發展

Landmarks Shifting—Hamburg

Next to Berlin, Hamburg is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of Germany. A harbor city, Hamburg had endured and overcome many disasters and gained its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prosperity. It has been achiev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many statesmen, architects and urban planners with foresight.
/ By Lan Chih-Wen

 

最早的聚落
由於漢堡經歷多次的戰爭與天災,老城的原始建築樣貌不復見,但從老地圖搭配現在的地形,街道樣貌與一些地標建築仍可模擬老城的城市結構。漢堡應在阿司特(Alster)河東側開始產生密集的聚落,稱為哈瑪堡(Hammaburg),意思為河堤之岸,因發音很類似,被推測是漢堡這個名字的由來。從1150的模擬復原老地圖來看,哈瑪堡的城市中心大教堂位置很明顯,當時的大教堂在現在的大教堂廣場(Domplatz),現在的大教堂街(Domstra絽)與舊魚市場街(Alter Firschmarkt)交會處。教堂早已損毀,其廣場成為考古保護地與市區公園綠地,也見證漢堡最原始的聚落位置。本文所提及之老城區也會以舊大教堂廣場為中心所界定的區域。

大教堂遺址的北方不遠處為聖保特力(St. Petri)教堂,屬於市場教堂,原為木造,起建稍微與比大教堂晚,是漢堡老城第二個老教堂。建物在中世紀中期擴建,並改為歌德式磚造建築,為當時老城區裡的制高點。後因世界大戰而損毀,重建後仍維持教堂運作。

形成港埠商業城
漢堡的聚落發展幾乎是沿著易北河岸分支的渠道,運河發展,聚落人口增加,聚落範圍也順著河堤發展。十二世紀初,Barbarossa皇帝給城市自主權,漢堡城市史也從這個時候正式被書寫。

文/藍志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