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傳統建築的未來 金門國家公園傳統建築修復活化利用

The Future of the Past Architecture—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Kinmen National Park

The airbnbs remodeled from ancient houses are operated by peopl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s,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business experiences. They give each house unique ambiance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meliu.
/ By Huang Tzi-Chuan

 

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
金門位於福建東南沿海的九龍江口(東經118.2度,北緯24.3度),島嶼的總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民國81年(1992)11月7日終止戰地政務,82年2月7日開放觀光,為能妥善保存維護本地區之人文史蹟及自然生態,於84年10月18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我國於民國61年公布之國家公園法,開宗明義便指出,國家公園之設立宗旨在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73年起劃設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等國家公園,皆以保護自然資源為主,至第六座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成立,才出現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聚落保存的工作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即以人文史蹟保存為特色,聚落保存成為重點工作之一。在臺灣,自七○年代開始,鄉土意識抬頭,史蹟保存運動逐漸興起,古蹟保存成為公共議題,最初的焦點在單棟建築的保存。但從個別而分散的保護標的物來看,當其周圍環境被破壞時,即使文物仍然保存著,其價值也顯然受到破壞。於是,保存的概念就漸漸從「點」發展到「線」,再漸漸由「線」延伸到「面」。
民國81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前,基於軍事安全,沿海500公尺內禁建,且樓層最高不得超過三層,使得都市化的腳步較緩,而得以保存豐富的人文史蹟。

文、圖/黃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