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5

工業遺產之保存與活化 從中興紙廠轉化為中興文創園區

Regener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Chung Hs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the Former Paper Factory

Which structures are to be preserved? What parts can be altered by new design or new technics? Is the reuse of the regenerated spaces related to the past? There are still many issues for the Park’s transformation.
/ By Wang Huey-Jiun

 

台灣的工業化發展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由工業1.0(機械化)步入工業2.0(電氣化)的時代,機器開始代替人力或畜力,大型工廠開始取代手工生產。在以農業為主的台灣,開始有製糖工廠、製酒工廠、樟腦工廠、製紙工廠等。這些工廠隨著二次大戰後,進入工業3.0(自動化)的時代後,原有工廠因為生產效率和品質已經跟不上新的生產設備,而逐漸面臨停產的命運。

然而這些戰前興建的工廠,在數十年的生產過程中,已經與一生投注於製作工作的人員和生活於周邊的人,甚至於使用產品的人產生緊密的關連。儘管工廠停工、人員離開、機器被拆除,然而工廠的高聳煙囪、巨大的建築以及因為工廠設立而形成的工業社區,對於在地或曾造訪過的人們來說,都是留下深刻回憶的景觀。

另一方面,即使過去未曾經歷過生產過程的人,也會因為工業建築的特殊空間感,而產生有別於一般日常空間的新鮮感或驚異感。現在的華山文創園區即是由藝術家發現停產後拆除機器,牆縫中長出植物的工廠建築別具特色,在其中舉行表演和展示活動,而開啟台灣的工業遺產轉變為文化園區的契機。目前文化部管理有包括華山園區、台中園區、花蓮園區、嘉義園區和台南園區之五大文創園區,帶動其他大型工業遺產也逐漸轉型為文化園區。

文、圖/王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