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適應與轉化
德國建築執業生態觀察
Ada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Germany
訪談事務所/
大型:Lederer Ragnarsd鏒tir Oei
中型:Haas Cook Zemmrich, Studio 2050
小型:Bureau Baubotanik
訪談人/沈嘉明(By Karmin Shim)
圖片提供/LRO, Haas Cook Zemmrich, Studio 2050,Bureau Baubotanik
德國斯圖加特建築整體執業情況
目前德國斯圖加特整體建築執業情況相對於德國其他州屬,事務所數量僅次於柏林,慕尼克與法蘭克福。以往不同規模的事務所,建造出的建築常常讓人有德國實用主義的刻板印象,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由國外進口,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因此,材料節約、人文文化、城市脈絡的重視,便成了德國建築業界開業營運最注重的關鍵詞。由於斯圖加特是德國二戰後重點城市修復中心,舉凡建築翻修、建築能源效率、城市生態規劃,都是當地建築師事務所主要營業來源。接下來的幾篇訪談,我們會從小、中、大的事務所類型,談論現今德國建築事務所處於怎麼樣的營運模式,工業4.0是否影響事務所業務量,事務所又如何看待?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從這樣的訪談,將德國建築執業的定位與生產價值,分享在全球化的建築發展當中。
環境衝擊
針對現今環境衝擊,不同規模事務所的看法不一,訪談中他們都秉持相同的應對態度—適應與轉化,從小型事務所Bureau Baubotanik對於Hannes Schwetfeger的專訪中,我們看到他們很樂觀的看待建築明星化現象,並不是全盤接收的樂觀,而是從中學習吸取明星建築師好的部分轉化後,附加於自己事務所一直秉持的理念並且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