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5

除卻所來之處帶來的 事實上我們ㄧ無所有

We Have Nothing But What We’d Carried In the First Place

New types of architectural practitioners emerge any time and we can’t predict what types will come up in the future.
/ By Po Wei Lai

 

這些年在世界上的四處漂泊中不斷有種錯覺:「故鄉」與「它鄉」的界線可以模糊到難以分別,整個世界是「它鄉」也可以是「故鄉」,已經逐漸模糊的熟悉也早已成為陌生,回家像是另一場旅行,所在之處即為歸處。但何處是歸處?何處算是歸處?不再是台灣人,只能算地球人。

時代往前轉,而大部分建築人只能在後被拖著走,我們像是被時代拋棄的ㄧ群人,對時代這個巨輪的推進再也不起作用。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各領域的成就,已經演變為成就高度取決於執行速度的時代,建築會因自身週期運行的緩慢而自食惡果。未來建築的價值不在建築本身,或許有ㄧ天會走到:真建築比不上假建築的時代。

近三十年前台灣的製造業出走潮後,這十幾年來的人才外流,我認識的許多優秀同業的前輩與同儕都沒有選擇回台灣。事實上不只建築業界,台灣很多領域的一流人才只有不到一半留在台灣。台灣本土因經濟發展進程,已難有大量的大型案源能再供養出新一代大型掠食者級的事務所,中生代事務所規模都只能停留在中小型。雖然事務所成就不以規模大小來討論,而未來也不一定再需要大事務所,但這樣的停滯持續了二十年以上難見改善也是事實。

文、圖/賴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