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6

馬祖建築發展概論

 Introd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in Matsu
/By Fu Chao-Ching

 

馬祖列島,行政轄區屬連江縣,面臨閩江口,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主要由南竿、北竿、高登、亮島、東莒、西莒、東引、西引及其附屬小島共計三十六個島嶼與礁嶼組成,面積29.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約13,000多人。由於特殊時空背景,馬祖的建築發展明顯的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前戰地政務時期(1956年7月前)、戰地政務時期(1956年7月—1992年11月),與後戰地政務時期(1992年12月)。每一時期的主要建築類型不但不同,其發展脈絡與相關營建及主要設計者也差異甚大,在臺灣行政管轄的縣市中,實屬相當特別的案例。 馬祖列島的開發從史料及文物上可以追溯到元朝,當時與大陸福州沿海往來密切,明清之時,附近海域曾有倭寇盤據,雖有福州沿海漁民零星至此,但並未形成大規模移墾。清嘉慶年間,中國大陸連江縣居民受馬祖列島豐富漁產資源的吸引,開始離鄉背景移民於此,清末民初年又有一波移民自長樂縣渡海定居。移民為便於捕漁作業,以灣澳為中心,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也為列島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截至1956年(民國45年)年7月,國民政府開始於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區之前,馬祖處於一種傳統社會期,每一聚落都有地域性格強烈的閩東傳統民居與廟宇,從村落配置、空間格局、建築造型、材料構造到細部裝飾都與臺灣本島及金門澎湖不盡相同,加上以福州語系為母語,形成台灣行政轄區中地域性格最強烈的區域。目前北竿芹壁、南竿津沙與東莒大浦都已被登錄為法定的聚落,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護。 北竿芹壁聚落位處於山海之間,民居建築依山勢發展,櫛比鱗次,家戶間有獨立的自明性與生活領域,是馬祖諸聚落中最享盛名者。民居外牆以花崗岩為主建材,不同砌法、不同質感,再搭配青白或黃褐多層次色澤,形成整體性極強的聚落,與環境十分融合。

文、圖/傅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