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2

高而潘建築師紀念報導

Architectural Figures︱建築人物︱
【高而潘建築師紀念報導 / In Memory of Architect Kao Er-Pan】

 

憶高而潘先生,及其人文養成
Kao Er-Pan and His Humanitarian Cultivation  / By Shyu Ming-Song

1928年,高而潘建築師出生於臺北老城區大稻埕。 距離城隍廟不遠的迪化街上曾有一家布店「高源發」,是他祖父高地龍(1882∼1955)所創。高地龍十九歲在黃裕原布莊當見習生,半年後就自行創業,在老東家北側開了一家綢緞行,名為高源發,就此開啟了高家在大稻埕五十多年的風光事業。典藏記錄是這樣描述的: 「1930年代初的臺灣,殖民勢力早已根深柢固。然而有志文人對島上文化主體的建構,依然念茲在茲。傳統詩社的活動此時仍有其號召力,但新文學的論述才引起更多關注。」

文/徐明松(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高瞻遠矚的建築之風-向高而潘致敬
Homage to Kao Er-Pan, an Architect of Foresight  / By Lee Chian-Lang

高而潘建築師於2022年以95歲高齡辭世,他是戰後臺灣第一代建築師,也是臺灣本土培養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家,他的作品廣為人知,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館)在2020年8月由文化部指導主辦了「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展出臺博館所收藏之高而潘事務所捐贈的部分藍曬設計圖,同時也商借幾座模型配合展出。開幕時,臺灣建築界的前輩、後進共百多人蒞臨參加,成為當年建築界盛事。展覽的精髓後來還接續於成大建築系及華山文創園區進行巡展。

文/李乾朗(建築師)


師恩如山
A Great Mentor I am Deeply Indebted To  / By Kuo Chung-Dwan

高老師,我們都稱他高先生。高先生對我來說是亦師亦父,我和憲二結婚,他幫我說服母親(家母在二戰有受戰火波及,早年極度反日),又做我們的介紹人。大二開始受教於高先生,教我們設計課。記得曾問他真與美如何判別,他用比喻回答說:「當鋪老闆訓練兒子當接班人,就是從小給他看真的、好的東西,日久孩子自然會分辨出什麼是真的、好的東西。」這句話對我受教終生,喜歡爬山是為了看自然美景,存錢出國看世界遺產就是為了看千年不朽的人類文明。

文/郭中端(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高而潘建築師與顏水龍教授
Kao Er-Pan and Yen Shui-Long ) / By Horigome Kenji

臺北市有兩處與高先生有關之文化資產,一為臺北市歷史建築「高源發布行」(1935年竣工、現功學社: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其為高先生渡過少年時期的老家。二為高先生任職基泰工程司時期負責設計的臺北市定古蹟「省立護校」(1963年竣工、現國立臺北護理大學文教大樓:臺北市萬華區)。

文/堀込憲二(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紀念敬愛的高而潘先生
In Memory of Mr. Kao Er-Pan  / By Huang Mo-Chun

最近每當我的腦子裡偶有空檔,就會浮現高而潘先生親切的笑臉。其實我與高先生素無淵源,起先是被幾位學長拉著去力勸高先生出馬競選臺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到後來也就是最近幾年,高先生成為我日常的關切。 12月10日傍晚,剛從南港展覽館的建築師節慶祝會場回到事務所,一坐到繪圖桌前,便不自覺地望向窗外左前方的「中國甫園」大廈-高先生最後的居所。

文/黃模春(建築師)


活到老學到老
Live to Old, Learn to be Old  / By Liu Hsiu-Li

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高先生身上展現無遺,對於新科技的接受沒有一般長者的退縮與排斥,相反的對新科技有著無比的熱情,對電腦、手機、ipad產品的使用總是抱持著很大的好奇心探索著。我進事務所時間算短暫,當時與高先生不太熟,直至前幾年每二星期與高先生一次的會面,討論著他使用新科技產品的各種問題,他會在筆記本上一筆一畫留下細緻工整的操作步驟,在他身上可以看見日治時代教育下對事物的細膩與嚴謹,每次看見我就會開朗的說要上課了。即使在他身體微恙康復後,他依然堅持不懈每二星期的見面討論,直到這二年疫情關係才結束。

文/劉秀莉(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同仁)


榮耀一生
An Honorable Life  / By Huang Yueh-Chin

高先生與我的交集並不是建築專業的領域,他除了建築專業的突出表現外,也有說不完的故事。個人最是榮幸分享了他生活中的經歷,同時了解他生活的修為與真性情。就拿他出席扶輪社例會的事來說,40年間從未缺席,即便出國,無論在世界任何角落,他一定會到當地扶輪社補例會出席,奉行扶輪宗旨,接受四大考驗,他敦促自己,那就是一份責任!一份榮耀!高先生熱愛讀書,外出時口袋裡總會有一本小書,以便有空隨時可以翻閱,不限建築,他尤愛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隨時可以朗朗上口,無不精彩叫好。

文/黃月琴(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同仁)


高而潘先生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Some Unknown Stories of Mr. Kao Er-Pan  / By Wang Chi-Kong

感恩關頌聲的提拔 曾經聽高先生親口說過這麼一段故事⋯⋯ 1960年,高先生在基泰工程司工作三年後。聽說「世界設計會議」(World Design Conference, 1960)預定在日本東京舉行,世界各地知名建築師、設計師將會到日本參與盛會。高先生在日本東京大學任教的好朋友郭茂林(1920~2012)已經替他安排好了,除了參與這場盛會,還可以順便到前川國男建築師事務所實習三個月。大家都知道前川國男是建築大師柯比意在日本的弟子,而柯比意又是高先生最欣賞的大師,這個機會太好了。

文/王紀耕(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前主任設計師)


一個名片沒有職稱的事務所 永懷高而潘建築師
In Memory of Kao Er-Pan – His Architecture Firm with No Title of Each Position  / By Pu Hsiao-Ping

是的,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員工的名片沒有職稱,這對當年剛進事務所的我來說充滿不解與不安。與人交換名片,不知該如何介紹自己,也不知對方會如何看待自己。一次與學長閒聊,才知道高先生不喜歡給人「定位」,怕員工自我設限。多年後,我才領悟到這背後獨特的深意,「職稱」是虛,「能力」是實。只要對工作懷抱著熱情與進取的企圖心,工作的分配與責任的承擔都會隨著能力提升而有所調整。高先生認為在事務所工作,一定得經過多方磨練與再教育。因此,高先生也是一位「比學校老師更像老師」的老闆,不僅在專業,在做人處事,也給我們很多的啟發,終生受用。

文/浦筱萍(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同仁)


引光的人
The Man Introducing Ligh  / By Tsai Meng-Chuan

走在榮星花園寬綽的人行步道上,北風不客氣地撲面而來,我知道,缺個踽踽而行的身影⋯。我在青少之時進事務所,雖與高先生有著親族關係,見其人總是膽顫心驚,話出口不成句。近幾年,偶爾陪著老人走路挑戰著i phone計步器的數字時,他已是位反璞歸真收盡風華的長者,多走幾步路,就會興奮的算計著能多吃兩塊生魚片壽司,或一支紅豆冰棒。

文/蔡孟娟(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同仁)


緬懷高先生
In Memory of Mr. Kao  / By Su Che-Hseuh

高先生之接觸回憶,不得不記起在當學生時代,於淡江建築系擔任設計課老師,教學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設計觀念也非常新穎不墨守成規,是同學間最欣賞的老師。 在那時民國60年左右是比較封閉的時代,新潮的建築資訊都是依賴建築期刊或專業書籍來吸收,也沒什麼機會到國外去參觀體驗實體建築,因此像高先生早期曾到日本事務所參與實務之經驗亦是難能可貴。

文/蘇哲學(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