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8

《指導教授感言》

從工業遺址的脈絡到文化園區的想像 

回顧文明中建築與都市的發展歷史,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引起了根本性的改變,分別是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文藝復興時期發展了透視的技法,改變人類視覺中觀看的方式,影響面不只是在平面上的再現方式,更進而推演至建築與城市的實體空間,建構出立體透視的邏輯,助長日後西方世界歷史遺產保存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依據基礎;而工業革命所誘發的影響,更是根本且徹底:由機器取代工藝匠人的生產與製造模式,製造效率中的品質與數量與過往的情形截然不同,進而引起社會大眾從事生產、工作、消費與娛樂等等生活方式的改變,造就人類史上無跡可尋,全新的居住與都市課題。有趣的是,本次基地正好扣連這兩項議題:基地為原工業生產製造的遺址場域,以及在保存運動下對未來的展望,也正好成為與同學討論過程中,許多可供故事發展的線索。

文/邱奕旭(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感性分析及理性實踐

一個足夠完整的設計,除了付諸靈感、時間、體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身心靈平衡的狀況下讓學生做到感性分析及理性實踐,很高興在這一次的競圖過程中與我的學生傳宏幸運的達到了這一點。

當傳宏多次的踏勘臺中文創園區,發現這個園區事實上對於大家而言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主要原因是在其周遭許多人的生活經驗上,對於臺中文創園區皆是「走過、路過、沒進去過」,這正是主要曝露在外部等待我們去解決的課題。

當然在本次設計過程中,我們也嘗試了許多的「可能」,也努力追求了各種的「不可能」,從碩大的建築量體到簡單的空間機能,我們從多者之中評估,最終得到最適合的答案。而傳宏努力做、認真做當然是一切的基礎,不過「能不能中」對於競圖而言,這個目標一開始總是非常模糊的,但是對於「環境」所觀察到的敏感度卻顯得非常清晰。

文/沈永堂(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


建築設計教育的社會性

宇瑍是個對於設計充滿熱情的建築系學生,一直希望用空間設計表達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感謝主辦單位及評審委員對於他的肯定,希望能讓他在建築設計這條漫漫長路有更多堅持下去的能量。

「這個世界永遠缺少一個X」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對於不同的人而言似乎都有不同的答案,還記得跟學生們第一次討論這個題目時,大家熱烈的訴說著對於這個基地的想像,每位同學的看法也真實的反映著他們內心的渴望,天馬行空般的空間設定讓身為老師的我幾乎很難給他們一個恰當的答案,所以在課程前半段我們這組花了大量時間及精力重新審視何謂「適當的Program」及練習「深度閱讀」這個場所,我試著藉由不斷的提問讓同學加強設計思路的深度及廣度,同時間同學們試著從不同的切入點去分析這塊基地的各種樣貌,空間歷史記憶的分析讓學生們重新去理解現有空間的樣貌其實是不同時空的累積所造成的,深度解析都市涵構再重新提出設計看法,希望能讓身為「建築系」的學生對於這塊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從城市空間構成的廣度開始,轉換對於空間結構的深度認知,最後提出具有未來高度的設計方案,我想這是設計教學對於這個命題的回應方式之一。

文/張弘鼎(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