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1

下一輪公園綠地系統規劃MEMO

Memo for the Next Greenery System Planning

Greeneries should have recreational function for people of all ages, and the functions of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of the cities during climate change or disasters.
/ By Liu Po-Hung, Allen M.Y. Chen

 

許多人會問:公園綠地一詞與空間是如何產生出來的?
回顧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從《周禮.考工記》的記載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可知當時對於公園綠地的概念多數以皇宮貴族所享有的室外庭園空間為主,平民百姓的遊玩、交流行為多存於市街、廟埕之中,以經緯相伴。公園綠地一詞在演化的脈絡中,西方的工業革命以及快速的都市化無疑是重要的關鍵點,在邁入工業時代之後,勞力密集、經濟發展對於廣大的勞工階層帶來一種壓迫的不確定性。而公園綠地的出現則是彌補了「接近自然」的渴望,城市的規劃師亦期望藉由市民在公園綠地休閒、遊憩的過程,使得身心得到無形與有形的滿足,進而能夠投入工作再生產,當時亦有許多學者認為經過放鬆後的工作表現,反而比原本的勞動效率要來的高。在臺灣「公園綠地」一詞的出現,最早由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將歐美都市規劃概念導入而生,然而,類似於公園綠地,提供人們生活休閒、聚會、活動的場所,早已存在。其「公園」的概念誕生,僅是城市空間由私到公的轉變。(在日本本土舊幕府時代的條約書上,即可看見曾出現過類似於「公的遊園」的說詞。)

文∕劉柏宏、陳鳴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