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02

創造有記憶的新建築

Creating Architecture That Remembers

Category of architectural types contains memory, it reminds us the past. Architects must imagine how to make their types go beyond time and create works responding to its time.
/ By Chen Yu-Lin

 

建築始終站立於時間流逝的兩極之間,一邊是永恆,另一邊是當下。當下所指並不僅是此時的使用需求,也是建築在此刻的真實存在,以及人的身體得以進到其空間之中所得到的關於材料、尺度、感官的直接感受。此種非再現的藝術美感經驗,足以產生所有藝術形式中最獨特強烈的超越性,告訴我們永恆的可能。建築就是有這麼特別的力量及可能性。可惜的是,對於建築實用的過度執著,或者自限於臺灣短暫的建築史與狹義的地域性,使得臺灣的當代建築向來缺乏時間的縱深。時間指的不僅是未來,也是對於過去歷史的述說;此處所說的歷史也不僅止於身邊臺灣的歷史,而是包括整個人類的建築史。與時間的聯繫本來是建築的本質之一,仰賴實質構築行為的建築比任何其他藝術更能抵抗時間的侵蝕,在歷史時間的長流中留下線索,我們至今仍可親身經驗希臘人、羅馬人經驗過的建築,即為明證。

因此,我們想要創造同時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建築。換言之,「有記憶的建築」。

類型是建築的記憶
我們重新把類型放置於建築思考的核心位置。透過類型的引用及操作,歷史的記憶得以自然地與新建築合一,也使建築能承受時間的凝視。對我們來說,類型不是僵化的建築型錄,而是寶貴的人類建築遺產,當中揉合了人與建築相互之間特定的關係,三度空間的比例及特質,不隨時間消逝的感官力量,以及人身處建築空間之中的真實性。

文/陳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