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5

年輕世代的建築發展現象

Career Development of Young Architects

The training of architects fledges in time. Any attempt before thoughts and methods mature is an adventure.“Young”, therefore, is a relative idea.
/ By Su Fu-Yuan, Shen Ting-Tseng, Liu Chia-Hua

 

討論這個議題之前,也許應該先定義何謂年輕世代。畢竟建築養成是長時間累積的過程,這裡想討論的,應該是已經開始藉由真實案件的操作去表達想法,但受限於資歷尚淺與環境狀況,還在嘗試著找出自我風格的「相對」年輕的建築人。這群人所面對的不僅是當前整體環境衰退的狀況,還有建築生態(包括建築教育、法令制度、施工技術等)長久以來的積習。如何在這樣的重重夾縫之間走出自己的樣子,有幾個現象可以觀察。

案件小型化 類型多元化
相較原本以中大型事務所為主流,操作大型案件為主的模式,近年來卻有另外一種聲音慢慢出現,有一些經過歷練選擇走出自己的相對年輕的建築人,以5人左右甚至更少的微型事務所,承接中小型案件、透天住宅、老屋改造等,以一種走向在地的態度,游擊式的表達出獨特的活力,抑或視案件類型規模選擇同業或異業聯手出擊,彈性與靈活度極高的組合,也都陸續看到不錯的結果。
台灣的可建築土地隨著時間增加而漸趨飽和,大規模的開發方式已經很難再現;同時社會經濟狀況的不穩定,不管在公共工程或是私人案件,一定規模以上的案件越來越少,以致於建築人們必須尋找另外的舞台。

文、圖/蘇富源、沈庭增、劉嘉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