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2

舊建築空間精神的當代詮釋 評2019台灣建築獎有感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 Selection of 2019 Taiwan Architecture Award

Rediscove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old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the new issue of contemporary design.
/ By Chang Kun-Chen

 

是時代趨勢,抑或巧合?
2019年台灣建築獎獲得首獎的基隆東岸廣場、台北富邦藝旅,連同佳作獎得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大次震宇宙館、壯圍沙丘三個作品,兩個首獎案例的共同特色,都是舊建築改造成功的絕佳案例。與此相似,2019年歐洲最負盛名的建築獎—密斯凡德羅獎(Mies vander Rohe Award)決賽五件入圍作品中,也同樣有二件舊建築改造的案例,在環保的永續環境觀念下,重新思考舊建築的出路,似乎已成為當代無可迴避的設計議題。

去年度密斯獎榮譽計有383件作品參與競爭,最終由法國Lacaton、Vassal兩位建築師夫婦所設計,位於法國波爾多530舊公寓改造案脫穎而出。查閱此案的設計資訊,建築師在理解居民生活需求與建築現況之後,透過精準的設計方式與營造手段,維持建築既有結構、樓梯及樓地版,重新置入了深度3.8公尺的表層陽台空間,利用最小幅度的立面變更,賦予了舊建築能源性能的創新暖房空間,不僅改善了現有住戶的所需空間及自然光線、景觀特性,快速的預鑄更新施工方式,也最大幅度的降低了更新過程對既有住戶的影響 。

密斯獎入圍決賽的五個作品中,另一件舊建築改造案例為比利時麥爾市的PC CARITAS精神療養中心。這是一座廢棄的19世紀建築,舊建築的紅磚外牆與主要結構被妥善地保留下來,建築師重新置入輕型鋼構架、玻璃元素於既有的建築內部,將舊有建築改造成一重新定義的實驗型社區公共空間。拆除重建的選擇並非唯一,舊建築的改造與更新,似乎比重建來得更加到位。也就是說,重新發現、探索舊建築其他的可能出路,似乎已成為當代的設計新關懷。

文/張崑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