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0

Sea the Future

《評論》
從高雄港市合一的重要拼圖許國內大型公共建築之未來

Prospects of Taiwan’s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s from the Key to the Integration of Kaohsiung Port and City.

For the success of such large-scale and special public building, the entire project may be coordinated by an advisory panel or committee (or even as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rich experience, reasonable remuneration, and can continue from the planning phase to the opening.
/ By Chiang, Wei-Hwa

 

近代的大型表演場館,可溯源至十九世紀後期,鋼鐵結構造就大跨距空間,二次工業革命帶動的商業化營運促成大容量席位需求,公營場館則意味著國力展現。在歐洲,如已拆除的3,500席柏林大劇院和仍做常態使用的5,090席的倫敦皇家艾伯特廳,美國則如4,237席的芝加哥大劇院。不少個案在開幕後曾一度沒落,但是戰後蓬勃發展的流行音樂、音樂劇產業,與大型會議,讓這些大型場館再現生機。 細數坐落於港灣旁的表演建築,戰後興建的雪梨歌劇院可為代表,專屬基地深入雪梨港灣之中,三面臨海,是促成其創意突破的關鍵。邁入21世紀,先有挪威的奧斯陸歌劇院、哥本哈根的歌劇院和皇家劇院小劇場,後有德國漢堡的易北愛樂廳,都是重塑港區意象、帶動重整的推手;位於運河旁且具屋頂梯度綠化的日本福岡ACROS國際會館,則成功延續了其前方公園的休閒機能。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興建,結合了表演藝術集會的功能性、藝術性,和流行產業的娛樂性,更因環抱港灣的開闊環境,凸顯其地標性和休閒性。

文、圖/江維華(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暨前副校長/前臺灣建築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