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5

《朝向新建築》給了我們什麼?

 What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 by Le Corbusier left us? 

Born and living in the universe, human being is a drama, and the drama created by architecture is same to human drama.
/ By John Lin

 

一百多年前,一個來自瑞士西北部鄉下的年輕人,原本在家鄉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學習錶殼雕刻,後來轉向學習建築。他沒有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而是經由旅遊、觀察、實習,學到了活生生的建築。 1908年,他來到巴黎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除了實習當代鋼筋混凝土的新技術之外,也學習數學與靜力學。1910年,他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德國之旅,來到德國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事務所,後來,貝倫斯成為最著名的德國工藝聯盟(Deutscher-Werkbumd)成員之一,工藝聯盟也就是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前身,所倡導的標準化與工業化的觀念,更成為他日後思考的主要方針。 貝倫斯對他的影響很深,當年德國工藝聯盟對於「大量生產」的概念,啟發了他的建築理念。先前只由藝術角度而培養出來的感性世界,從此開始注入了理性思考。 他所有的建築思想,都脫不開佩雷及貝倫斯這兩位現代建築先驅的影響。他曾說,如果巴黎是藝術之都,提供最重要的時代美學,把時代美學發展到極致,但是,若要說到一個具有前衛概念的國家,就非德國莫屬。

文/林貴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