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9

人與環境的共同建造

淺談新竹市新校園運動

New Campuses in Hsinchu City—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t was not just rebuilding of the classrooms, but a turning point for the cooperation of the architects, the schools, as well as the communities.
/ By Arnold Hsu

 

在台灣的建築圈,「新校園運動」這個名詞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字眼,自九二一地震的災後重建啟動,許多校園重建的案例頗受好評,帶動了參與式、開放式、永續校園的許多討論,類似的思考就逐漸向南北擴散開來,不斷嘗試。而在十幾年後的今日,新竹市新校園運動除了提出「多元協力的運作機制」、「素質導向的課程取向」、「美感有機的建築空間」三大主軸作為推動空間變革的前提,更企圖建立一個友善的平台,誠摯的邀請建築師來到新竹市發揮其空間專業,打造一個更符合當前教育模式的校園空間。新竹市新校園運動自啟動至今約一年多的時間,各案進度也歷經評選、規劃、設計,期間高密度的協調與討論,目前均進行至預備發包階段,雖然各案設計建築師各有不同方式去回應前述的三大主軸,但綜觀而言,可以歸納出幾個較為明顯的切入方向,來面對當前的教育型態以及地域環境等因素,略述如下:

教育翻轉與空間變革
在數位傳輸的年代,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大量快速的資訊,但卻因著便捷反而缺少了真實的探尋與體驗。當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建構自己的思維邏輯,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提供了足夠的餘裕讓孩子自由發展?當教育專家提出教育方針與改變的可能性時,卻常常面對原有空間的僵化,而讓改革的美意流於空談。

文、圖/徐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