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6

可分享的街屋與循環可逆的建築

 Shareable Street Houses and Circular & Reversible Architecture 

Young architects shall commit in creative and mult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lients and the public to foster a broader perspective for discussions.
/ By Wu Wu-Yi

 

臺灣都市逐漸發展的過程,「住商合一」的市場觀念似乎如影隨形支配連棟街屋(店舖住宅)樣態與演變。因此都市從北到南、自西而東,蔓延為城鄉幾無差別的都市景觀。這種混雜營生的建築型態,從勤奮的分工幹活,逐漸轉變商民社會的逐利競爭。彼時,因建築的投資最能確保財富的快速累積,致使資源、人才蜂擁而至;一段時間街屋求容積極大化,其格局至為單一,僅以重複堆壘的方式相互模仿,內部空間無甚可觀,最後只有外觀新奇的流行,行銷也只能藉廣告文案,為建築擦脂抹粉,不僅受建築人批評,亦淪為社會大眾談論臺灣建築窘境的焦點。

街屋其原本作為民間勤奮營生的建築類型,於百工分業的世代傳承與家庭結構的改變,逐漸消散其活力,加上近年來虛擬時代宅經濟的發展,致人際更形疏離、街屋空屋率節節攀升,建築景觀破敗叢生,衍生的社會問題複雜而難解。凡此問題對於店舖住宅佔比甚高的中南部城市,於其老城區尤為明顯。許多市政以獎勵措施來加速街屋外觀的更新修建,期能為都市的營生與景觀找出路,這種種的投資獎勵文不對題,所以,對稍減老城區重生步伐的沈重毫無幫助。但是,若能好好反思這逐漸頹敗的街屋現象,究其真正的原因,未嘗不能視為未來都市規劃的另一種挑戰,或許也是都市開啟循環重生的新契機。

文/吳武易(元根建築工房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