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3

《波瀾與壯闊》

建築哲人陳永興

2023年9月26日下午4:30左右電腦跳出李綠枝傳來永興出事的消息,當天下午快速與水牛事務所連絡,得知一切來得這麼突然。他原本與同事蘇翊安可以開一部車到屏東視察東港社會福利館工地,因下午兩點要回臺南新化當評審,所以各開一部車。車在關廟交流道往南2公里358.2處發生意外,從行車記錄器看,時速才60~70公里,前後無車,不是車禍。據榮總醫師與檢察官報告,因鼻咽癌病史、疑頸動脈破裂導致低血溶性休克,才三度緩撞高速公路護欄,大量出血自然往生。一切走得太突然,相信許多人與我一樣,當晚輾轉難眠,腦海中浮現許多往事⋯⋯ 建築界的顏回 認識永興來自於921新校園運動,參訪過他參與象設計的水尾、土牛與中科國小,因投入學校建築設計而互動,更因建改社而結緣。第一次去後壁鄉土溝村拜訪他,經過鄉村穿過一座大廠房兩旁堆滿工廠器具的隧道,來到他落腳的農舍古厝,面對一片農田有如世外桃花源。我笑稱他是建築界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文、圖/劉木賢(建築師)


解嚴後的建築世代 陳永興的建築軌跡

1987年解嚴,臺灣從此進入了一個巨大轉變的年代;而風雲際會地來自日本的象集團也正於此時期的1986年來到臺灣,開啟了臺灣解嚴後獨特的建築發展脈絡。2022年就在曾經親身參與並見證這種社會轉變的李其然的提議下,包含陳永興的我們幾個人共同啟動了《象集團在臺灣》的專書出版計畫。藉由此書,我們想要思索並傳達的是「從象集團在臺灣的建築歷程,重新檢視臺灣解嚴後的社會變遷與相對應的建築發展,以及後續對於臺灣建築發展的深遠影響」。 對於此書的編撰,在資料的收集上,除了依據大量的文獻資料外,我們主要採取了焦點訪談法,亦即針對參與其中的關鍵人物,其中包含了日本人及臺灣人進行深入訪談。過程中除了在臺灣之外,更於2023年5月我們4人專程到了象集團的發源地—北海道帶廣及東京,特地訪談了象集團的創辦人樋口裕康及富田玲子兩位資深建築師,以及不同時代象集團的重要成員。

文/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其然(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顧問)、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秘書長)


象設計集團與水牛 

象設計集團成立於1971年,為沖繩回歸日本本土的前一年,集團涉足沖繩約10年。最初專注於沖繩的區域規劃和公共設施的設計,創始成員包括富田玲子、樋口裕康、大竹康市、重村力和有村桂子,這是一群對建築充滿理想,每人有各自思考方式,同時不斷交換彼此不同想法,進行環境規劃設計的集團。 宜蘭成立象集團事務所 (冬山河規劃時代) 1986年由郭中端女士引薦給宜蘭縣政府,在內田文雄先生帶領下參與冬山河風景區的開發計畫案。當我們開始踏入臺灣,為了在臺灣順利執行設計工作,需要有在地的工作夥伴。隔年(1987年)郭中端女士介紹她剛服完兵役的學生陳永興加入,也是我們在臺灣的第一位夥伴,我在1989年來到臺灣加入這工作團隊。當時我們在臺灣並無自己的工作室,因此暫時借用臺北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下班後的辦公室空間,處理冬山河風景區規畫案的準備工作;後來冬山河親水公園開始動工,並在宜蘭設立事務所,由佐藤孝秋擔任所長,我們這一群人就移到宜蘭開始工作。

文/北條健志(象設計集團所長)


牛的印跡與壯志 

曾經學習建築的人,是幸福的。 It is a blessing to be a learner of architecture.

空間專業的尺度由大到小:都市規劃、都市設計、景觀規劃、建築設計、園景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到生活用品設計,建築設計居於中間,因此在訓練上有其獨特性。這獨特性,既包括知識的廣度,也包括實踐的難度,甚至涉及大腦運作的左右向度。 建築,必然會觸及都市計畫,思考城市設計的課題,也因著敷地計畫而與景觀規劃息息相關。因此建築人要對城鄉發展有所理解,對工程、氣候、歷史、人文、水文、生態、社會經濟、美感、能源乃至農業等知識有所涉獵。向下的尺度,則依著設計思考而漸次展開,園景、室裝、家具以及生活用品。其領域的差別來自設計挑戰、慣用材料的不同,因此也包含了諸多知識,如人因工程、植栽、光影照明、通風、無毒材料等等。寬廣的知識範疇,讓「文藝復興人」成為建築學子的學習標竿。

文/曾旭正(台南藝術大學退休教授) 攝影/蘇翊安


田野裡的水牛 貴州侗寨田調側記 

2018年夏天中原大學景觀系(現更名為地景建築系)彭文惠主任與我踏上了貴州侗族聚落的考察之旅,為隔年的調研計畫尋找合適的侗寨做駐點的田野調查。走訪了幾個侗寨之後,選定了黃崗侗寨作為調研的對象。 2019年彭主任邀請永興加入考察的行列,永興與我便踏上了到中國貴州黃崗侗寨的田野調查之路。這是一個兩岸兩所大學共同策畫的一個鄉土調研,對岸的成員是西南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的劉娟娟和宋鈺紅兩位老師和六位學生,臺灣則由中原景觀的彭文惠老師和劉湘怡設計師帶領五位學生參與,永興和我則以建築師兼老師的身分同行,以彌補景觀系學生在調研時對建築類型與聚落構成等人為環境方面認識的不足(圖1)。調研行程從2019年7月6~20日,在黃岡侗寨住了13天,最後兩天則到昆明西南林業大學對系上師生做調研的成果報告。在這期間也走訪了附近的小黃村、占里村、美德村、述洞村等侗寨,並路過了大榕瑤寨、地門侗寨和岑登侗寨等聚落。 這趟豐富的旅程是永興和我難得的一次半個月的朝夕相處,回程後我們也相約有機會再一起做鄉土調研,沒想到永興走得那麼突然,只能以片紙隻字來追憶與永興在田野的相遇。

文、圖/張景堯(建築師)


水牛構築新圖式 一個草根實踐的批判方向

陳永興於2009年在臺南土溝成立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開始他獨立執業的建築生涯。他帶著在象集團養成累積的十六年專業實力,為鄉鎮/村空間改造付出心力。即使很快就獲得國家傑出建築師獎的肯定,但很多時候經歷嚴苛的公部門各種設計與施工過程審查/查驗機制的挑戰,他仍是堅持爭取公共建築設計監造案子。無論如何辛苦,他還是堅定地走他的路;而且讓人很感佩的,是他在這過程中超越了過往的自己(「象」),摸索出新的自己面貌(「水牛」)! 象集團理念與實踐 「形」的文化詮釋 他在象集團(1986年開始來台規劃冬山河改造)承傳的是吉阪隆正的「有形學」(Iukeilogy)理論脈絡,吉阪主張人間有形,這個「形」(Katachi)是一活靈的物質模式,尊重人類文明長期累積的「形」的傳統,其一是豐富的物質性表達,從聚落、房屋、結構、材料到生活性裝飾物件,另一為吉阪以此思路發展出「不連續的統一」集合形式的設計策略,亦即個體自成完整內在秩序、個體之間則隨周遭條件而有機配置,形成一種集合的整體性,也強調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吉阪隆正,1985;鈴木恂,2015:18-19)。

文、圖/羅時瑋(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