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7

老舊整宅的蛻變與創生

斯文里三期公辦都市更新經驗

Siwen Li Urban Renewal Phase III—The Regeneration of Dilapidated Houses

The urban renewal in Siwen Li has brought in new public value and new mechanism. It earned trust from people and broke through the bureaucracy to create new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 By Hu Ju-Chun, Yang Ming-Tse

 

整宅-見證臺北城市發展下的活歷史
1960年代,隨著輕工業發展,臺灣經濟也開始蓬勃起飛,原本的農業社會,也逐步轉型為工商業社會。以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口遷移研究學者E.Ravenstien對人口遷移的定律而言,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鄉村人口將流動至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裡。而1960年代的臺北,即乘載大量鄉村人口湧進都市地區工作,也乘載上一個世代背景下,鄉村年輕人來到城市打拼的「臺北夢」。

臺北市整建住宅(下稱整宅)的脈絡,係於城市快速發展、因應都市公共建設、社會移入人口爆炸的背景下發生。根據1993年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整建住宅改善計畫」將整宅定義為:「早期辦理公共建設、開闢公共設施、改善環境衛生與市容瞻觀等措施為安置用地上舊有違章建築及部分合法建物之拆遷戶所興建。」1960-1970年,臺北市政府為安置拆遷戶,共興建22處整宅,總戶數10,944戶,多集中於大同、中正萬華等臺北早期發展之地區。大同區斯文里一二三期整宅,便是臺北市整宅歷史脈絡的縮影。為了修建淡水河邊堤防、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工程以及都市規等劃因素,將違建戶及部分合法住宅住戶等拆遷戶安置於斯文里整宅。而早期住在這裡的人,多數是「城市的移民者」,其中又以雲林縣籍貫者為大宗,這與斯文里(又稱豬屠口)地區早期屠宰場的產業背景有關,後來形成這裡雲林台西人,獨特的同鄉互助、社區網絡情誼,也形成高密度的廟宇文化。

文/胡如君、楊銘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