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

評審感言

2023臺灣建築獎︱2023 Taiwan Architecture Awards

建築的人文價值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Architecture

 

今年有幸第四度參與臺灣建築獎評選,正好是我在1978年結束紐約工作回臺的45年後,參加了第45屆臺灣建築獎。 如果說建築創作的目標在於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臺灣的社會發展與環境紋理的變遷,是帶動建築創作的指向。 和所有住在這裡超過10年以上的居民一樣,我深愛這塊土地,臺灣就是有這樣的魅力,雖然國民平均所得並未令人滿意,雖然社會問題時有所聞,政治紛爭也從未缺席,但就有這些人心繫鄉里,滿懷熱忱,努力耕耘,直至開花結果。 參與本屆臺灣建築獎評選,深切感受到幾十年來臺灣社會的發展,帶動了建築生態的同步邁進,這一屆的臺灣建築獎,有239件作品參加,代表建築專業者努力耕耘的普及性。

文/張哲夫(建築師)


 

昂貴的文化財 Priceless Cultural Asset 

 

今年很榮幸的擔任評審委員,這是我第二次的經驗,能夠與前輩與同儕一起,由過去兩年眾多的傑出建築設計中,挑選今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案子,作為建築師雜誌的年度盛事。 「代表性」與「年度性」,是這個獎項的特殊之處,由於是建築師雜誌辦理的,就必須是已經完工的建築物,也就是由設計之後在業主充分同意下經過代理者(營造廠)完成的建築物。年度性則是僅能由去年及今年1~9月(也有少量前年)的案子中挑選,這兩個條件就構成了臺灣建築獎的特性。 另一個特性則是實地參訪與聆聽簡報,與建築師溝通,甚至與委託者溝通的機會。能夠有機會實地參訪,就不是透過參選者送交的精選照片集與平立剖面來判斷。

文/張瑪龍 (建築師)


 

第45屆的臺灣建築獎 The 45th Taiwan Architecture Award  

 

今年的臺灣建築獎,是第45屆。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1/4個世紀,也就是25年前,第20屆的臺灣建築獎的首獎(當時稱為建築師雜誌獎),頒給了哪些作品? 當年獲得首獎的作品有三個: .姚仁喜建築師事務所的元智大學圖書資訊大樓 .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的礁溪林宅 .劉可強建築師事務所與台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該屆的得獎作品無論是在建築類型上的廣度,或是在建築的形式語言上,都開展了現代性與在地性的辨證,替臺灣建築獎開拓了一個新的紀元。 那麼在25年後的今天,我們能夠替這個專業獎項,再拓展出什麼樣的角度? 經討論後,這屆評審提出了四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面向及價值觀: 人性尺度的掌握、在環境中的建築獨特性、可被感知的身體性、以及建築與環境對話的積極度。

文/黃明威(建築師)


 

另一種建築歷史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擔任臺灣建築獎評審,初審選出12件作品進入複審,必須由評審們一一現地參訪,由建築師團隊帶領解說導覽,才得以進行最終評選的討論。現地參訪由建築師解說導覽作品,是擔任評審過程中最珍貴的特權與經驗。(今年發生原訂擔任評審的曾瑋主任有3件作品將無法親自到場全程參與,而必須提前退出評審團。) 建築是否需要有實體親身的經驗,才能夠評斷得獎與否當然可以辨證一番:沒到過現場是否就無法做出評論;與到過現場是否就有比較精準的評論,同樣地不會有二選一的標準答案,這種辯證也似乎對應了建築本質上的一個大問題,建築是Allographic亦或是Autographic兩種截然的藝術形式之一?由美國當代知名哲學家Nelson Goodman探討美學問題中所提出兩種藝術的形式,一種是代筆的、集體、可複製的形式。

文/薛丞倫(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