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

崇高與優美之間 論臺灣建築的幾種後現代方向

 Noble or Eleganc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 Taiwan 
/ By Hsu, Cheng-Ju

 

伴隨著工業化於1920年代現身的現代主義,奠基於建築與設計乃社會救贖之代理人的觀念。通過工業化生產、現代材料與功能性設計,建築生產可以非常低廉,人人得以利用,從而改善了城市的實質、社會、道德及審美環境。

建築的現代主義美學,強調掌握不斷變化,猶如從行駛中火車或汽車裡觀看地景的經驗。建築師從抽象派汲取靈感,試圖設計與機器時代的需求和經驗相稱的建築,將立體派的稜角轉化為建築形式。

而後,因為「國際主義」的倡導,又或者一些專業者的虛與委蛇,現代主義被簡化成平庸形式的大量製造;後起的「後現代主義」可以被視作對於「現代主義」的一種反抗,一般來說,他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套上了「歷史」、「地方」或其它的概念。惟本地的後現代建築經常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一種複製,常常被使用在房地產的銷售上。

本文試著以漢寶德先生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新竹南園,與姚仁喜建築師的新北市美術館,討論後現代的「歷史」與「地方」概念如何在台灣落實。並且藉著康德的「崇高感」及「優美感」討論兩組作品之間的差異。

文、圖/徐鉦儒(任職於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