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1

建築評論正「著時」!

Right Time for Architecture Criticism

A dividing point hardly to be noticed. Laymen don’t want to comment, professionals avoid to talk about anything other than craftsmanship. Who are qualified to make criticism?
/ By Lee Si-Ming

 

我們曾於活動宣傳時大聲宣告:「發展台灣的建築評論刻不容緩!」對於渾沌為名的當代,我們相信評論是指引未來的方式。我們身為一小群台灣年輕世代的建築人與非建築人,渴望能夠擁有「看見自身」的眼睛,能夠訓練出「明辨好設計」的思維。這是一堂台灣建築學院至今沒有教授的課,而我們正在想辦法自學。

「這次的評論對象『中原圖書館』雖然早在1985年完工。但八組隊伍都以此為發展,嘗試回應當代的問題。比如有幾組提到現今資訊數位化對實體書籍與圖書館

建築所造成的挑戰,圖書館建築正面臨角色的轉變,以及必須滿足當代「知識社交」的需求;另外從這次參賽者針對空間感受的論述,可以察覺在這私領域全面曝光的時代,人們仍舊渴望在公共空間中保有隱密安身的角落。整體說來,我覺得這次討論的意義在於,透過回看『台灣第一座開架式圖書館』,找到未來台灣圖書館的道路。」──李思敏(著時研究所)於賽後。

評論者的缺席
「建築是一個生產,不斷生產的行業,這領域在生產空間的時候不是只有滿足自己,它是一個生活空間的製造,當產出空間的時候必須要知道為什麼會生產,除了產出硬體的環境,它也應該要產出相應的論述。」──甘荃(著時研究所)於賽前。

2017年六月,在一切活動籌劃開始之前,我們曾在街上蒐集大眾對於建築評論的看法,並邀請他們立即進行一場簡短的建築評論。

文/李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