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97
從私宅到公宅
設計是一種修行
時間的空間-從移動空間到文學院
建築的崇高性與共時感-談簡學義的台大人文大樓
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 - 覽月橋/褚瑞基
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空間改造 從博物館定義的演變與使用者經驗看史博館的重生
「形式的意涵」與「有機成長」
展示願景與文資價值的再梳理 談歷史博物館的整修
歷史及粗暴? 國立歷史博物館修復設計成果爭議的幾點記事
非常建築與日常建築的都市介入
城南常民美食史的書寫者
渴望未來
迷樣的變體
一個寓言機器: OMA的臺北奇觀與都會造-演術
日本建築界對於年輕建築師的關注與提攜
臺灣建築師的「未來風景」
「梅澤捨次郎」的再生 評嘉義市立美術館
府城新樂園 河樂公園的新地景體驗
大龍峒新生活城 老市區的轉型與抗拒
來自德國的觀點,小宅革命
如何面對創作 評大溪國小運動中心 / 永華國民運動中心
品牌構築 巨大總部與Lamborghini展服中心的形象工程
新生活的提案 桃園南門公園地下停車場與台南轉運站的市井想像
建築是一種責任 試評南門公園地下停車場及市民活動中心
都市居住:邁向遊蕩者的居所
摩天樓:一個尖塔崇拜兩個偶像:財富與時尚
「動中思定、似非而是」的建築之道
府城軸帶競圖
國際競圖中的有水準與沒水準
北門鎖鑰/淡水雲門劇場
從PortzamparcPortzamparc
雅安川震援建記
台灣社會民間的力量的空間表現
高層建築的新標準
荒漠中的甘泉
是鳳凰花還是櫻花─南美館評選感言